主页茶叶资讯茶叶安全

茶叶安全门,我们不该谈虎色变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度将枪口瞄准茶叶市场,波及多个产茶大省,数家知名茶企“榜上有名”。报道指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多个大型超市和茶叶零售店里随机购买了59个茶样,委托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18个样品在污染物超标、虚标等级、农残过量等质量指标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30%。

科学认知茶叶农残

众所周知,质量安全问题早已是茶行业的老生常谈,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尽管千方百计在解决,但痼疾经久难治愈,一旦发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果不其然,报道一经播出,立马引发茶界的轩然大波,有人化身“卫道土”吐槽央视报道的权威,也有人成了惊弓之鸟,草木皆兵。继3年前绿色和平组织茶叶“农残”事件后,茶界再度遭遇大考验。面对危局,我们该如何明智处之?

科学认知茶叶农残

事实上,农残问题不仅只存在于茶行业,而是整个农业产业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国内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农业的污染问题已经无法靠生态循环彻底解决。

民以食为天。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完全不使用农药明显不现实。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都无一幸免,当然也包括茶叶在内。对此,作为茶行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多年从事相关研究,并做出科学表述:“茶叶有农药残留,不等同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中有农药残留,不代表茶汤中农药残留超标。”

适当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使用农药的种类是否符合标准,农药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是引发大众担心的问题。根据央视报道公布的数据显示,59个茶叶样本全部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超出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这起码能够说明目前市面上的茶叶在农残超标问题上总体是安全可信的。

农残问题不仅只存在于茶行业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以来自国际公认检测机构SGS的报告为依据,“和内地、台湾地区的安全标准相比,堪称‘一丝不苟’的日本关于茶叶农残的限制却放宽不少,而且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的茶叶数量高达日本茶叶进口总数的68.5%。倘若我国茶叶农残问题严重,那日本又为何消费如此大量呢?”除此之外,郑国建还表示,经科学测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绝大多数是脂溶性的,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O.OOlg/L,茶叶冲泡时,茶汤中的农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可否认的是,茶叶市场鱼龙混杂,滥用农药的乱象的确存在。“面对央视质疑茶叶质量安全,大多数茶企表现十分淡定,只有一部分心虚的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违规,炮轰报道中欠妥的言论,试图转移舆论的视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祖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茶界人士更应该深刻反省行业内存在的弊端,而不是逃避掩盖,总有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最薄弱的出在制茶环节,种茶有农业部门监管,卖茶有工商部门监督,唯独制作是真空地带。加上茶农的制茶技艺多为上一辈传承,各家各法。借此次事件,这正是一次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法律观念的绝佳机会。

火功与等级无关

任何一类茶都离不开温度,尤其对于乌龙茶而言,焙火可以说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完美的焙火能够让茶叶香气更加馥郁,滋味更加醇厚。然而,焙火这一工序的起源主要还是因为茶叶是季节性生产、常年销售的商品,必须通过焙火便于储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品质稳定,不受环境影响。

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陈郁榕从专业角度分析,“焙火一般分为中火、中足火、足火和高火,但火功高低和茶叶等级的高低是不对应的,不能说焙火高,茶叶的等级就高,火功的高低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武夷山茶农制作同一品种等级的茶,由于广东消费者偏好火功高的茶,销往广东地区的焙火程度就明显高于福建地区的。”

不少人误以为茶叶定级是茶农、茶商自主决定的。其实不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解释,茶叶定级早就颁布国家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由位于杭州的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划分级别标准。“准确地说,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定级应该称为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平常口头说的或茶叶包装上标注的等级则用来衡量茶农制成的毛茶。毛茶要经过归堆、拼配、焙火工序后才能成为有资格参与级别评定的商品茶。”张士康补充道。

针对报道中提到的虚标等级问题,陈郁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茶叶价格如今完全市场化,秉承‘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原则,级别越高的茶,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但是高价茶并非就是高级别茶。等级,不是决定茶叶价格的唯一因素。”对此,张士康也认为,价格遵循市场规律,有些中低级别茶的口感深受市场青睐,虽然级别不高,价位有时候却直逼高级别茶。而往往有些茶定价远超出大众心理预期,鲜有人问津,级别再高也毫无意义。

不必谈“稀土”色变

近年来,关于稀土的安全问题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稀土含量标准是另一个让茶界人心惶惶的安全隐患。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稀土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阶段,业界对稀土毒性的权威认知是“长期低剂量暴露毒性”。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公布的信息来看,我国大部分食品中都存在含量较低的稀土元素,但海带、紫菜、茶叶等干性食品中的含量较高,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茶叶中稀土含量超过了每公斤2.O毫克的允许标准。

这个结果引起茶界一片哗然。为了让业界全面了解茶叶稀土问题,陈宗懋在《茶叶中的稀土元素标准》论文中阐述,我国茶叶的稀土标准是2005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但是这个标准不适用于客观情况,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国家已经决定撤销,只待公布之日。

陈宗懋表示,之所以建议撤销稀土含量的允许标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首先,我国茶叶的稀土含量普遍较高,按照每公斤茶叶的稀土含量不得超过2.O毫克的标准,至少90%的普洱茶、60%的乌龙茶和20%的绿茶都不可以进入市场销售,这将导致中国茶产业濒临崩溃边缘;其次,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通过饮茶摄入人体的稀土量是安全的。假设以国际上茶叶最大饮用量每日13克,茶叶中稀土含量按调查最高值每公斤13.95毫克计,并且稀土在茶水中的浸出率按实验的最高值62%,人均体重按卫生部采用的63公斤计,通过科学公式计算出人体通过饮茶可能摄入的稀土量(又称暴露量),再观察暴露量占每天允许摄入稀土量(即ADI值)的贡献率,从而评估稀土对人体的安全性程度。如果以目前最严的ADI值为评估标准,那么每个人平均摄入的稀土量仅为ADI值的2.5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污染物限量的规定,任何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到ADI的5%,就无需制定限量标准。稀土的贡献率最高不会超过2.55%,因此撤销每公斤2.O毫克的限制完全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最后,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茶叶进口国,均没有把稀土列为检测项目,而这个中国特有的标准如今“作茧自缚”,极大影响了茶叶出口。

鉴于与一般食品相比,茶叶具有在加工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通过简单的加工就可直接饮用等特点。面对稀土标准长期受普通食品安全管理的“枷锁”,不少茶界人士纷纷表示继续将茶叶卫生标准直接纳入食品标准管理范畴显然不合理,呼吁重新修订《茶叶卫生标准》,制定出合理的茶叶检验项目和限量指标。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茶叶品牌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8726858391 安徽茶叶品牌客服QQ号QQ号:249785136
茶叶品牌百科
茶叶品牌百科
茶叶农药残留怎么办? 现在在种植蔬菜水果时,都会进行农药喷洒,喷洒农药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和促进蔬菜水果等的成长。 对于茶叶来说也是一样的,茶树在种
茶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