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茶叶分类茶道茶文化茶文化

雨天漫品雨林茶

摘要:茶刀的尖头斜插入茶饼,轻轻向上一撬,发出清脆的撕裂声,粘连的芽叶脱离。 芽叶,黄绿相间,银白色的细毫披覆,颀长肥壮,透着大叶种茶特有的健硕。细嗅干茶,清新淡雅,毫不张扬,似乎还有些淡淡的草香。 烧水壶在炉上有节奏地鸣唱,似乎在悄然酝酿着雨

茶刀的尖头斜插入茶饼,轻轻向上一撬,发出清脆的撕裂声,粘连的芽叶脱离。

芽叶,黄绿相间,银白色的细毫披覆,颀长肥壮,透着大叶种茶特有的健硕。细嗅干茶,清新淡雅,毫不张扬,似乎还有些淡淡的草香。

烧水壶在炉上有节奏地鸣唱,似乎在悄然酝酿着雨意。等待水沸的间隙,我不经意地把眼光投向了窗外。

天,有些阴沉。

一道长长的蒸汽从壶嘴喷出,飘散。水开了。

溜圆的水柱,激荡着芽叶在白瓷盖碗中翻滚,浮起些许洁白的茶沫。

醒茶后,揭盖。水蒸气带着丝丝甜香沁入鼻息,顿使人心生愉悦,一扫午后的困倦。

为了保持茶汤的温度,我们撇开茶滤,直接将茶汤斟入玻璃公杯。杯盖稍倾,茶汤酣畅淋漓,透明的公道杯中呈现出明快的金黄色。

茶汤沥尽,公杯也恢复了平静,汤色如油般剔透明亮。如果这时有一抹阳光洒进,茶汤想必会摇曳出错落奇幻的光影吧。

收回思绪,把更深刻的体验交给味蕾。茶汤刚入口,温热中掠过一丝微微的苦涩,咽下后,苦涩迅速化开,转而清甜,喉底有润感。

将个性表达得最充分的是在第三四道。清澈的茶汤,散发着素雅的香气,初入口时苦涩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醇和甜润,感觉就像啜饮山涧的清泉,畅快而不凝滞。

至第六道,茶汤依然保持着明净的金黄。浸润舌面,似有似无的甜,仿佛是一种汹涌过后的平静。盏底散发着清香,我们彼此不语,仔细咀嚼它的余韵。

滴嗒,滴嗒……雨滴,两三点,随风洒落窗前。

雨来了。

很快,窗上的雨滴越来越密,交织成了雨帘。

欣喜中,我们迫不及待地撬开了第二款茶。

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比作美人,苏轼是始作俑者。 “华色含光”,形容女子光彩照人,语出《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茶以美娇娘喻之,焉能不令人向往?

白瓷衬托下,芽叶修长匀称,有着鲜润的黄绿色,确有几分阴柔和优雅。

渐大的雨声,与煮水声交响,唤醒了沉睡的芽叶。浓郁饱满的甜香,萦绕于杯盖,未饮心情早巳晴朗。

不像“一真雨林”刚入口时的微微苦涩,它是温和而甜糯的,有点类似米汤的质感。透亮金黄的汤色,仿佛带着点含蓄的娇媚,荡漾着雨天的闲情。

凝望窗外,雨润湿了一片新绿。手中的茶盏,还温热着,冷香清幽。

一道茶的品赏过程,其实是一次心与茶的对话,无需过多的言语,只要心领神会即可。当茶汤经过舌面触碰到味蕾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明媚的阳光或是柔和的光线,不刺眼,不灼热,是暖洋洋的。

五道以后,甜香转成素淡的花蜜香,金黄的茶汤虽有所减淡,但清甘之感不输前几道,且每道之间也存在微妙的变化。如同抓拍,不经意间捕捉到的感觉,会带来莫名的兴奋。也许,这正是古树茶的魅力所在吧。

净具换茶。“美娇娘”才下场,“谦谦君子”又出场了,我们平静的内心又不禁起伏。

雨,越下越大,玻璃挂满了雨珠。此情此景,会给多愁善感的人平添几分愁绪,而对于嗜茶者而言,应是不错的伴奏。更何况,还有好茶作伴,带来慰藉。

“仰出”,又是一款有“出处”的茶。“……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茶,与千百年前欧阳修笔下的汩汩清泉,跨时空相遇、交融。

它被赋予了清泉的特质,从外形到香气再到滋味。

从茶饼上剥离,芽叶几乎保持原有的完整。茁壮的芽头,满披细密的银毫,犹如身着洁白的羽衣,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

香气亦是轻扬的花香,干净利落,毫不板滞。不过,表现力最强的还是滋味,在味蕾上表达得饱满而充分。入口时,茶汤先是带有力度的涩苦,但到喉底时,就很快化开,变成滑甜,仿佛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如此丰富的味觉层次感,从第二道可以一直持续到第八道。每一道入喉,涩后的甜润总是如期而至。它,果真“不负众望”。

第九道以后,涩感渐弱,甘冽如泉的滋味,恰似纯净无邪的浅笑,久久难忘。

雨已经下了近2个小时,我们的茶叙也将接近尾声。

正如临曲终时高亢的旋律,这时往往会有压轴好茶闪亮“登场”,以慰意犹未尽的心情。这不,易武正山,整场茶叙唯一一款山头茶,千呼万唤始出来。

易武在普洱江湖的显赫声名与地位,自是毋庸赘言。原料系种群较为单纯的易武大叶茶,它乔木、大叶的树形,赋予了肥壮甚至有些粗犷张扬的条索。

散发着甜香的干茶,经沸水的冲淋,香气愈发明显,变成浓浓的花蜜香。深吸几口,如步花丛。这样的气息,在百花争奇斗艳的春日里,尤为熟悉。

芽叶慢慢苏醒,魅力也开始绽放。茶汤有着软糯的质感,而滋味却富有力度:轻啜一口,味蕾与茶汤亲密接触的瞬间,涩味让舌头紧了一下,但很快就消失,转成甘滑甜润。三四秒后,回甘明显。

涩感与原料的品种、嫩度密切相关。“易武正山”采摘的标准是一芽二叶,叶质厚,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嫩芽绿而带紫,多茸毛。由于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比较高,增强了它的力度(收敛性),使口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它的力度,让我联想到了正岩岩茶的“岩骨”,美丽却不乏坚强。

较之前三款,它的汤色显然来得更深,介于金黄与橙黄之间,看起来更深沉,更有“内涵”。

茶过十道,花蜜香转为轻柔的甜香,涩感几乎全无.绵甜柔顺,软滑轻盈,如细语呢喃,又如浅吟低唱。

又连续泡了三四道,它已释放了全部。黄绿的芽叶,完全舒展了身姿,露出了微红的叶缘,匀润完整,手捏起来柔韧而不萎顿,一展倔强的品性。

补记

茶叙结束时,窗外,雨还在淅沥沥地下着,有点刺骨的阴冷。四款产自西双版纳的古树茶,让我们可以在温热的茶汤里感受温暖,并在馨香幽韵中天马行空地想象:阳光、雨林、山寨、古茶树、晒场……

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转自www.cypp.cn(茶叶品牌网)。如果本网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欢迎加入茶叶品牌2000人交流QQ群:83631799,群内有来自原产地专业人员服务,保证有问必答。

茶叶品牌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8726858391 安徽茶叶品牌客服QQ号QQ号:249785136
茶叶品牌百科
茶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