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初年至秦的1000多年里,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记录极少,说明这一时期中塬地区吃茶的人不多,很可能仅仅限于社会上层人物。陆羽《茶经·七之事》中有提到一则史料:“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叁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人们把茶当着可以吃的菜来食用的。
饮茶由秦汉之际的食用和药用的并存及相互结合发展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变化,两汉时期,有关茶的重要资料有以下叁条,这叁条资料都出自茶叶塬产地的四川人之手。
司马相如《凡将篇》:“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萑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其中的“荈诧”,就是茶,茶和药材并列在一起,茶在这里是被当作中药来看待的。
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前一条说明,至少在王褒家里,茶是经常饮用的饮料,因此,烹煮茶叶,清洗茶具是日常的家务劳动。而“武 阳”据考证大约是今成都彭州一带。这些地方距离王褒居住的成都不远,显然这里已有了一个专门的茶叶市场。
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由以上史料推论,在四川成都一带,两汉中期就已经把茶当作饮料来饮用了,在结合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对茶的药用功能的描述,由此看出,在整个汉代,茶已经由药用与饮用并存,正是由于其药性使人们经常饮用它。两汉的叁条与茶有关的资料出自叁位着名文人之手,说明了文人对茶的重视。饮茶后人的精神兴奋,思维活跃对读书写作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从“武阳买茶”可推知,当时民间喝茶的习俗,“喝茶”仅仅是一种习惯,而非刻意去追求其药用的功能。民间对茶的态度使其成为更纯粹的饮料成为可能。但事实上,茶作为饮料永远也无法与它的药性完全脱离,正是它的药性使其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健康饮料。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转自www.cypp.cn(茶叶品牌网)。如果本网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欢迎加入茶叶品牌2000人交流QQ群:83631799,群内有来自原产地专业人员服务,保证有问必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