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茶叶分类茶道茶文化茶道

心灵怡然,初悟茶道


  茶是一门“悟”的艺术,一部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哲学。茶文化是人类关怀的现实意识,是人生存状态意识的必然心理。是一种形而上的人性理解与生活昭示。品茗为清雅灵秀之物,陶冶情操之属,日长月久,纵是卑俗浊物,也会沾染灵气。茶以气夺人,万物以“气”为上,气胜则力胜。茶是灵魂之饮,可喝出天光云影,也可洗去浮华躁烈,心灵阴影。人,无论为官、为文、为商,还是治学、格物,都是首先为人。“术无道则不立”。首先要做一个有起码的人格道德与人性品质的人。否则必会道毁人衰。

  茶道即人道。茶道与儒、佛、道,三教“交叉”。茶道集中了儒、佛、道三教文化,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儒,讲仁、义、礼、智、信,讲修身,是为人道;佛,讲真、善、美、因、果,讲修炼,是为世道;道,讲天、地、人、道、无,是为大道。茶道之和,儒讲仁义,佛讲善,道讲地、即天人合一;茶道之静,儒讲智,佛讲真,道讲天;茶道怡,儒讲礼,佛讲美,道讲人;茶道之真,儒讲信,佛讲因果,道讲大道无形。所以,中国茶道是人道的载体,最能体现人道最高境界。儒、佛、道三家交叉,道静高为天,儒仁和为地,佛善中为大。

  茶是水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洗心。先用水洗身,再用茶净心。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男人喝茶保健,女人喝茶瘦身,老人喝茶益寿,小孩喝茶开胃。有位科学家说:“茶好就好在保持了原生态,而原生态是不能用科学去定义的。”科学的精神,并非唯我独尊,而是不断超越。没有什么比茶更能溶于水,没有什么比水更会近于道。茶的灵魂入水,水的灵魂入心,心的灵魂入道。真正的茶人渴望做好人行善事,渴望回归自然,永远追求纯真。是茶人复苏了茶叶的灵魂,又是茶叶唤醒了茶人的心灵。一花一草一茶,皆可明心见性。人与茶有感应,茶道即人道,人若不立,茶不足道。万物为人而生,人只可善用,而不可亵渎上天的礼物。

  茶是水中至善,为什么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水为茶母,壶为茶父。壶刚水柔,茶性毕露。喝别人泡的茶,总不如自己泡的亲切,有如养子亲子之别。古时贵为至尊,也会亲自泡茶。茶道森严,好象为人父母力求尽善尽美。没有深切的呵护,何来四溢的灵气?品茶,是人与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动。茶烟似画,下喉如丝绸。人善待茶,茶善报人,更何况人善待人呢?先救己再救人,先救心再救世。茶本世间俗物,茶美而心愈静,人因茶而忘俗,因心而忘茶,因道而忘心。镜能照面,茶能照心。茶能承载人赋予的精神,人能领悟茶本身的内涵。

  以捕茶心之心捕自心,尽得茶道奥妙。心观世间,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何况一杯茶呢?一杯茶掺来倒去,还是一杯茶。放下千思万虑,才是茶道功夫。学茶,不在茶而在道;上船,不在船而在岸。酒喝数杯醉如一滩乱泥,茶饮数杯如醍醐灌顶。肠胃会影响思维,欲静思虑先净肠胃。茶道并非越精致越好,也许粗茶淡饭境界更高。如果不能直指人心,茶道只是世间小道,不过娱人悦己而已。知人知茶,恰到好处而止。茶本清淡,心本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一分在茶,九分在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若因喝茶而感恩上天,茶之功德圆满。人绝不会因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而成为万物之灵。茶喝到嘴里是恩赠,喝到心里是感恩。有的茶喝到嘴里,有的茶喝到肚里,有的茶喝到骨子里。清中思静寂,香中思变化。品茶,对嘴而言难,对心而言易。其实哪里是在静心品茶,分明是在反观自身。人生百年好象茶烟起灭,有人留下一缕清香,有人随风飘散。清幽似茶,转眼即逝,何况繁华如花。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茶集美善一身,一肚衷肠诉于有缘人,但愿这个世界少些酒友、烟友、麻友、牌友、网友,多些茶友。如今,机器代替身体,电脑代替人脑,只剩下一双欲望发红的眼睛。记不清从哪年起,心就不再休息。一次一次超越自己,极限只是下一次突破的起点。生活好象一成不变,心在经历千锤百炼。身体的细胞,好象变成一颗颗灼热的沙粒。如何让自己保持平衡?与茶结缘吧,让茶一点一点地浇灌枯萎的生命,茶是神农的灵草,茶是观音菩萨的圣水。

  古今中外一席话,三教九流一壶茶,男女老少一起品。独自在家饮茶,感悟在心,妙不可言。去朋友处对饮,相互坦然,话题绵绵。三人饮茶如三江汇合,浊水瞬间激变为清流,令知情者骇然。茶艺是为了泡壶好茶,茶道是为了做个好人。不去喝永远尝不到好茶,不去做茶永远成不了好人。天天喝茶可以改善自己的肠胃,日行一善可以改变自己的世界。

  茶叶因沸水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相传,一个屡屡失意的人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老僧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什幺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年轻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说:“贵寺怎幺用温水冲茶?”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闽浙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又诺诺着去了。稍顷,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年轻人俯首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闻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杂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释圆说,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幺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地悬浮着,弥漫不出生命予智能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与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生命的脉脉清香。自己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它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与坎坷,才能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儒、佛、道、世俗之茶道。儒即文人茶道:文人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茶道讲究“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茶道,所求“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世俗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品茗之道,在心,在情,在意,在境,至于是否为道,则见仁见智,兄之所谓氛围,是否为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茶道文化的特点正是充满了神秘感。通过心灵去禅悟茶道时在每个人心自会产生对茶不同的美妙感觉。

  茶是一种神秘的气息,来自于幽冥的灵感。茶是佛是道是诗,而茶人是禅是仙是儒。神秘、幽寂、空灵是茶,超然、含蓄、执着是茶人,仙代表了自由、飘然、悠闲、富足与超人。真正的仙是一种人生状态,一份自我陶醉、独得其乐、乐知天命的心境。茶仙视茶为仙境妙地而沉醉于斯,寄身心于斯。茶仙与酒仙是大相迥异的。酒仙是沉湎是放纵,茶仙是陶醉是超然。茶使人超然物外、超脱现实。让人忘情、忘物、忘我。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与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静美,清敬怡真,健康养性,明伦中庸,俭德养气,营构“静美”理念,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乃中国茶道之精神。“清敬怡真”“清”: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敬之态度专诚一意,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怡”: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有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儒教,和敬谦让,以和为贵;佛教。而悟从静得,静虑修心,专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心即是佛”;道教。顺应自然,从身体静修开始,修炼在于修心,修心在于静,静则生慧,长生不老。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三教的主张看,都十分强调“和”、“静”二字。在他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理想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 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

  茶道的精神,如同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因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心中常怀“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与空灵虚静的心境,净化心灵,升华精神。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与儒释道结合,形成茶文化园中一朵奇葩。茶道即人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茶道亦禅悟之道;茶道又是“天人合一”与人自然和谐之道。

  初悟茶道,心灵怡然。总之,不管大道小道,天道人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心路,路就是道。初结茶道,心境变得清静、恬淡,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转自www.cypp.cn(茶叶品牌网)。如果本网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欢迎加入茶叶品牌2000人交流QQ群:83631799,群内有来自原产地专业人员服务,保证有问必答。

茶叶品牌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8726858391 安徽茶叶品牌客服QQ号QQ号:249785136
茶叶品牌百科
茶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