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品牌茶企

李瑞河和他的“天福帝国”


李瑞河和他的“天福帝国”

54564561

 

 

      5月6日~8日,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海峡两岸代表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天福茗茶总裁李瑞河在谈及体会时,说了8个字:“享受机遇,接受挑战”。其实,这8字亦可作为他从台湾“转战”大陆,经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在中国大陆建立起强大的天福“茶叶帝国”之真实写照。

采访被安排在天鹅湖酒店2楼的风雅轩茶室,一旁紧挨的就是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茶室的光线很通透,一扇玻璃窗像个巨大的镜框把茶学院的景色一览无余地揽入眼底,素净的白墙上挂着书画,刚泡好的铁观音正散发着清幽的香气,这种环境和气氛让人感到放松,就像闲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

李瑞河坐在宽敞的茶桌前,没有太多的表情与动作,只是凝神静气地喝着茶。与报刊、电视上常见的穿正装、打领带形象有所出入,他穿着一件同分散在全国各地6000多名男员工一模一样的蓝灰短袖衬衫,胸前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没见过他的人,很可能会把他误认作是校工。不过,简朴的衣着丝毫掩盖不了眉宇间流露出来的不凡气度与王者风范——1000多家天福茗茶在他手中犹如一枚枚绿色的棋子,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的棋盘上精心布局,运筹帷幄,展开博弈……

 

枯木又逢春

古稀早已过半的李瑞河精力依然充沛,前几天他回台湾跑天福集团上市的事,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忙开了。按常理说,像他这样的年龄,本应在家抱孙弄鸟、种花养鱼、颐养天年才对,而他却是另一番情形:手机不时响起,一摞子事等他拍板,召开例会……这样急管繁弦般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像泡茶喝茶一样平常,较之18年前刚到“唐山”(大陆)时要幸福许多,那一年他刚走出人生的最低谷——苦心经营多年的产业一夜之间付诸东流。但是,失落与彷徨绝不是他事业的终点,恰恰是“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个崭新的开始。

       1990年代初,大陆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及许多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成功经历再次激活了李瑞河身体里那股沉寂一时的斗志,西进福建,把当年台南创办的天仁在天福身上获得了重生,而他亦如一棵几经摧折的茶树迎来了“复壮更新”的好时节。1993年,李瑞河首选福州、闽侯和祖籍地漳浦这3个地方,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厂、茶庄等,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再创业之路。“这些年,说不苦是不可能的,一言难尽。”提起往事,他毫不掩饰地倾吐了苦水:“那时条件还很落后,机场不像现在有空调,每人发把扇子也没用,还是满身大汗。开车去漳浦整整要14个钟头,多是泥土路,不敢开快。”然而,横亘在眼前更大的难题远不止于此,还在于人们的素质与消费意识。“记得我们第一家店刚开业时,有人是光着上身、穿着拖鞋进来的,而且对店里茶的售价感到很吃惊。”他开始打开记忆的闸门,言语中分明带着无奈。尽管如此,大陆丰富的茶叶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是让他看到了希望,而且“信其可行”的坚定信仰与经历磨难后的坚强,一直是他排除万难、披荆斩棘的源源动力。“中国的三山五岳都有茶,产量绝不成问题,而且茶为国饮,有3000多年的文化,中国人都喝茶。”他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天仁30多年的行销经验和模式被他成功地复制到“天福”,并且像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地成长扩张:1999年,大陆天福茗茶总数达190家, 2011年达1062家,10年时间里增加了5倍。“起初店开得很慢,不超过30家,这几年才渐渐多起来,基本每天都有新店开业,18年开了1000家。”他说。苦尽甘来。在“爆破式”开店的同时,李瑞河也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目前天福年营业额约人民币20亿元(约88亿元新台币),并以每年20%的增速成长。

      除了开茶店,李瑞河还把“天福”的触角延伸到食品、文化、旅游、科教、服务等领域,在福建、浙江、四川、云南等4地建设了9家大规模的茶叶或茶食品加工厂,在漳浦和四川建立了2座天福茶博物院,今年4月,投资人民币1.2亿元、位于苏州的天福观光茶园与服务区也正式开工,计划在两年内完工。此外,他还成立了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之一。

 

当灵叶入魂

      “一叶入魂”是天福茶学院中镶嵌在陆羽石雕像旁的半句校训,它既是李瑞河事茶人生的简练概括,亦是天福对中华茶文化精神的精辟总结。作为天福的掌门人,李瑞河的思想与性格都影响着企业上下,并且都能在属于天福的每个角落和每名员工身上找到他和天福特有的“标记”。

     天福集团的几大建筑都均匀地分布在漳浦324国道的两旁,从天福茶学院到天福茶厂之间横跨着一座天桥,初来乍到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是为了更美观。其实不然,“天桥是因一起事故而设。有位员工在横穿国道时,被迎面而来的车撞成了截肢。为了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公司就建了这座桥,并严格规定员工、学生务必从桥上走,违者乐捐(罚款)。”总裁办公室接待组组长林桂明介绍说。后来,这位不幸的员工被李瑞河认为义女。事实上,在不少员工眼里,李瑞河更像是“一家之长”,以“清和”的茶道精神来管理企业,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天福大家庭的温暖。“如果员工因家里有事请假回去,他都会亲自打电话关心,这让我们很感动。”天福观光茶园办公室主任何滢认真地说道。今年是她在天福的第9个年头,而此前她是李瑞河的助理,对他的为人之道深有体会。即使对待跳槽的员工,李瑞河亦是给予最大的宽容:允许员工自谋出路、自己创业,若是不顺心,也欢迎再回来,并恢复原先的职务与待遇。“这样的老板,谁不愿意跟他,谁还会想着跳槽呢?”她深情地说。

     的确,走进天福的每一个机构,都很容易被里面融洽的氛围所“同化”,待客热情有礼自是毋庸多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员工之间亦是彬彬有礼。呆在天福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听到最多的就是 “谢谢”“麻烦你”,而且还是不厌其烦地说,这就是他们所崇尚的“感恩的心”——它是天福的价值观,也是李瑞河最喜爱的一首歌,还被他设成来电铃声。在回酒店的路上,何滢在一家鲜花店前下了车,她要给公司的两位大龄女主管订花,希望给她们带来好运。

天福茗茶一角. 海峡茶道

天福世界观

      要说天福茗茶的成功,不光是门店数量的庞大,还在于它影响了大陆的茶叶消费习惯与茶企的经营方式。“天福的服务很好,茶水免费喝,小妹也非常热情,到每个店都一样,有时不买点茶或茶食都会感觉不好意思。”漳浦旧镇的村民刘漳南说。认可天福的消费者和企业还有很多,如今品牌连锁茶店中逢客免费奉茶的“不成文规矩”不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吗?再比如,人们喝茶如今越来越注重茶的品质并根据茶选择专门的茶具,而十几年前大陆居民对茶的消费仅仅还是为了解渴,几乎不讲究泡饮方式。这一转变除了能反映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外,也不可否认有天福的功劳。毕竟,天福在卖茶时,还把文化植入了茶里,并通过茶融进人们的意识。此外,在天福的版图中,还有陆羽茶艺中心、天福茶学院和天美仕这样的文教、科研机构,它们是普及中华茶文化、茶业高新科技的前沿阵地。

      18年筚路蓝缕的再创业生涯,李瑞河如今是盆满钵满,十多亿的销售额、千家门店和建立“茶业黄埔”天福茶学院目标的实现,他已满足,“我走对了路”。不过,他要把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推向全世界的脚步从未因现有的成就而停驻,而是一如既往地前行。他信心满满地说,再过20年,在大陆开足3000家门店以后转到海外再开1000家。今年,对于李瑞河和他的“天福帝国”来说又将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天福茗茶将蓄“市”待发,计划于今年年底在香港上市,而天福茗茶也将从此进入快速扩张的成长爆发期,“未来五年市占率将从5%增长到10%,成为大陆茶业第一。”

    也许,世界在他眼里是一盘棋,也是一枚茶叶。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茶叶品牌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8726858391 安徽茶叶品牌客服QQ号QQ号:249785136
茶叶品牌百科
茶叶品牌百科
八马茶业坚守传统正味铁观音 王总口中的“海堤牌”是厦茶历史上标志性的坐标。1958年,厦门建设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里海堤工程,1960年厦茶选择了“海堤”作为商
茶叶品牌